青岛翻译

公司欢迎您的访问!

青岛翻译公司

会务一站式服务专家
全国服务热线:

400-666-1567

新闻资讯

News

新闻资讯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及中国翻译教学成果国际化
时间:2019-07-02 13:29:55来源:未知

  摘要:从主要内容、编撰特色和读后反思等方面对美国坦普尔大学韦努蒂教授编著的《翻译教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2017)进行了介评。指出由于中西翻译教学有着异质同构的特点,这部集西方主要国家翻译教学研究的学术著作,有助于国内学者了解西方主要国家最新的翻译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辩证取舍,为我所用,推进我国的翻译教学发展;同时中国翻译教学和翻译话语研究成果亟待国际化,积极走出去与西方学者共同勾画翻译教学研究的图谱。此论文集可做翻译教学研究的人士和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的必读书目,也可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引 言

  关于翻译教学,国内学者王树槐(2009)对西方翻译教学探讨了特点、范式和启示;薄振杰、李和庆(2011)对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做了思考;苗菊(2007)提出以构建翻译能力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郑晔、穆雷(2007)对近50年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研究;古煜奎、邵曦瑶(2015)对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1978-2013) 进行了回顾总结等等。不难看出,中西翻译教学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有关翻译的热点问题。那么西方翻译教学是否是一个整体概念?西方翻译教学都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翻译教学的对象,翻译的本质又是什么?中西翻译教学的关系如何?应如何从西方翻译教学中取长补短,辩证取舍,为我所用,发展我们的翻译教学实践和理论?本文介评的韦努蒂编著的《翻译教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2017)或许能回答上述问题。

  由国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劳伦斯·韦努蒂编著的《翻译教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2017)是由2012年5月4-5日在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召开的主题为“翻译教学法:当前方法和未来展望”(Pedagogies of Translation: Current Methods and Future Prospects)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164篇中选出的26篇论文组成。分为“文凭和学位教学”、“翻译实践教学”、“翻译理论、历史和实践研究”和“翻译教学法和教材研究”四个部分。本文从主要内容,编撰特色和读后反思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介评。

  1. 主要内容

  1.1 第一部分“文凭和学位教学”由5篇论文组成,分别是(1)Ben Van Wyke的《翻译研究中的本科生文凭教学》、(2)Bill Johnson 和Paul Losensky合著的《翻译研究中的研究生文凭教学》、(3)Fran?oise Massardier Kenny的《翻译学术硕士教学》、(4)Roger Sedarat的《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硕士教学》和(5)Luise Von Flowtow的《翻译研究博士教学》。这部分关注的是翻译学术教育中的教学问题,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硕士到博士,贯穿的主线是把翻译视为一种阐释行为的最基本的人文活动。

  1.2 第二部分“翻译实践教学”由9篇文章组成,分别是(6)Michael D. Hubert的《外语专业翻译教学》、(7)Brian James Baer的《基于文本的翻译教学》、(8)Maria Gonzalez Davies的《合作翻译教学法》、(9)Reginald Gibbons的《诗歌翻译教学》、(10)Peter Filkins 的《诗歌散文翻译多语工作坊》、(11)David Johnston 的《戏剧翻译教学》、(12)Markus Nornes的《视听翻译教学》、(13)Karen Van Dyck的《经典作家翻译:希腊诗人C.P.卡瓦菲斯》和(14)Michelle Hartman的《文学传统翻译:现代阿拉伯文学》。这部分关注的是翻译实践教学。前半部分围绕的主线是译文不是源文不变量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客户、机构、学科讨论、文化发展等相关因素所做的阐释。译文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对源文的语义对等和风格近似,而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因素做出合适的评价。翻译的单位不是单词而是文本,学生应该根据文本的类型和风格、语气、语域,将对等和话语分析的翻译策略与译文的功能和所服务的读者结合起来。最后两篇则描述了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话语策略,将翻译理论应用于某一作家作品或文学传统,包括性别、性、离散性、少数民族和后殖民性分析中的翻译教学案例。

  1.3第三部分“翻译理论、历史和实践研究”由10篇论文组成,分别是(15)Anne Malena 和Lynn Penrod合著的《译员培训教学中的翻译理论》、(16)Jane O. Newman的《比较文学系里的翻译理论》、(17)Sean Cotter的《跨学科人文教育:翻译导论》、(18)Karen Emmerich的《翻译中的文学教学》、(19)Sevinc Türkkan的《翻译与世界文学:<一千零一夜>》、(20)Ignacio Infante的《全球翻译:语言、文化和技术》、(21)Shaden M. Tageldin的《(后)殖民翻译》、(22)Jan Walsh Hokenson的《镜象文本:双语写作及翻译》、(23)Lee Haring的《翻译中的民间传说》、(24)Joshua Price的《人文科学中的翻译》。这部分从翻译实务教学扩展到人文教育、翻译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语言、文化和技术、双语写作等,体现了翻译教学研究中的跨学科视角。

  1.4第四部分“翻译教学法和教材研究”由2篇论文组成,分别是(25)编者韦努蒂和Sonia Colina合著的《翻译教学法研究》和(26)Sarah Maitland的《翻译教材评论》。这部分主要聚焦翻译教学的本体——翻译教学法和翻译教材,对当下的翻译教学法和翻译教材进行了描述研究。

  2. 编撰特色

  2.1道器共彰,顶天立地:从该论文集各章编撰内容可以看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着眼于翻译教学实践的研究,从学术学位文凭教学实践到各具体类型翻译教学,如诗歌翻译教学、戏剧翻译教学、视听翻译教学等,对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同类别、主题的翻译教学实践都有涉猎;第三部分主要聚焦于翻译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有译员培训、比较文学、后殖民翻译、世界文学等,从不同视角看翻译教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则回归翻译教学本体,从翻译教学法和翻译教材进行理论总结和反思;使得整个论文集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参考意义。

  2.2学术并举,层次分明:第一部分着眼于以培养以获得不同学位和文凭为目标的翻译学术人才——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层级的翻译教学;第二和第三部分则涉及不同的实务课程,如翻译工作坊、视听翻译教学、译员培训等,使得学术与实务共彰,既适合我国的学术翻译教学,又适合我国以翻译实务为导向的MTI翻译教学参考。

  2.3内外结合,视野开阔:本论文集聚焦翻译教学本体研究,如第二部分的《合作翻译教学法》第四部分的《翻译教学法研究》和《翻译教材评论》,又不囿于翻译教学本体,将研究视角从翻译教学拓展到诸如后殖民翻译、双语写作及翻译、跨学科人文教育等与翻译相关的学校,通过学科的交叉发现翻译教学的学术空白点,同时以第三者的视角透视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本质与作用。

  2.4题材广泛,应用性强:该论著包括了实用性和技术性文本、人文文本(文学、戏剧、诗歌、电影)、还有人类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文本等。题材的多样性使得本论文集所呈现的翻译教学研究成果对于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教学均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2.5主题鲜明,自成体系:虽然是一本会议论文集,但却可以看出编者编排上的精心设计:第4章的文学翻译艺术硕士学位教学与第9(诗歌)、10(散文)和11(戏剧)章相呼应;第2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生学位教学)与第19(世界文学)、21(后殖民翻译)和22章(双语写作)相呼应等,使得章节编排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自成体系。编者紧扣翻译教学这个主题,围绕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进行编排,形成了教学实践——研究本体——方法论上的体系建构,使得从事翻译教学的不同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都能从中参考受益。

  这部论文集为我们勾勒了西方主要国家(美、加、西、英等)翻译教学的大致图景:既有以翻译教学法、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翻译教材为主的本体研究,也有涉及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后殖民翻译、双语写作与翻译等跨学科视角,为我们的本科翻译教学、研究生翻译教学,甚至博士翻译教学提供了梯度方法、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

  3. 读后反思

  “西方翻译教学”是一个政治概念,并非一个学术概念,具体表现为各国有自身的语言、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特点,因此每个国家的翻译教学理论、实践、范式虽有共性,但也不尽相同,并非一个集合概念。虽然本文标题为“西方翻译教学”,但实质上本论文集仅代表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等国的一些高校里的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的翻译教学研究发展。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翻译教学的范式、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法,为我所用,取长补短。

  由于本论文集所涉国别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其主要针对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翻译课程教学,因此,里面缺乏中国学者参与的研究成果。客观地说,近十几年,国内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有关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论文日趋增多,但是参与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以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目标》(Target)上中国学者所发文章为例,有学者“对 2000 至 2015 年期间刊出的243 篇研究型文章做了一个统计, 出自中国作者的文章仅有17.5 篇,其中港澳作者文章14篇,总数仅占总数的7.2%,而大陆作者文章3.5篇,该比例却不到0.15%。”(张汨,2016:92-93)因此,在以汉语对外语的翻译教学的国际化方面,特别是以汉语为媒介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话语的国际化做得相对不足,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走出去”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积极展开互动,共同书写翻译教学研究的图谱。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国际化具体策略可为:“通过提高自身学术论文质量、积极向专刊组稿、主动推荐相关知名学者加入编委会以及参与多语种平台建设等渠道推动中国翻译研究走出去。” (张汨,2016:94)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汉语语言和文化自身的特点,批判看待西方翻译教学研究成果,辩证取舍,为我所用,因为只有立足我们自身翻译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由此研究出的解决策略,也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案。唯有特点,才有差异,唯有差异,才有价值。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翻译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本论文集中出现的有异质同构特征。比如:翻译硕士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就业和读博深造的学术人才,在当前翻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主要关注理论与实践,同时将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贯穿在口笔译实践技能的教学中。这些理论概念或出自语言学的分支,或来自文学或文化研究,或来自社会学;而翻译技能的传授主要与特定文本类型有关,如法律、医学、商业、文学等;选修课多是一些专业领域的教学课程,如视听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以及文学历史和国际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均与授课老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相关。我国的翻译本科、硕士和博士教学同样也呈阶梯性安排,本科着眼于技能传授,研究生慢慢开始接触理论,MTI则是专门培养面向市场需要的翻译实践从业人才,而学术硕士则是培养向专攻学术研究的博士的中间过渡阶段。因此,鉴于异质同构的特征,有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譬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仅扩大了翻译的需求量,也增加了翻译职业的复杂度。海量信息处理是职业化时代翻译工作的重要特征”(王少爽,2017:55),指向翻译教学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兴起为代表的云计算、计算机辅助翻译、语音识别等新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尚待开拓的广阔空间。

  这种中西翻译教学研究上的异质同构还体现在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悖论表现上:(1)虽然翻译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创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包括一些高级教师既不从事翻译实践,也不从事翻译研究;(2)尽管2011年的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在对教师的终身任教资格评判、晋升和绩效考核方面对于翻译持认可态度,但一个人致力于任何形式的翻译研究都会有损于他的学术生涯。(3)自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通天塔之后》(1975)提出了将翻译视为一种解释行为后,这一理论被文学和文化研究视为一种正统,但是翻译作为一种工具的观点在学界依然根深蒂固,导致了阐释性的方法依然在诸多概念和应用分支广泛应用。(Venuti,2017:4-6)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都会影响翻译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过去三十年间, 电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翻译的环境、翻译的生产发生方式以及“翻译”这一概念的内涵。(张迎迎,马会娟,2018:18)这部论著让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翻译到底是什么?是工具还是本体?贯穿本论文集的理论主线是翻译作为一种解释行为,那么是不是阐释者(译者)可以任意阐释原文?非也,这种阐释要受到译文生产的情境、语言使用、文学形式、文化价值、社会地位等层级安排以及其原文的目的和功能的限制。翻译行为是由主体人作为阐释者介入的人文教育活动,任何文本不能脱离人(译者和读者)的解读进入另一种文化或语言进行流通与传播。而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是脱离原文语境和情境独立存在的实体,必然要受到相应文化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工具理论则视翻译为对原文不变量的“译者隐身”(不经任何主体介入)的机械复制,这是一种理想的、现实不存在的状态。“翻译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不同语言和文化差异间协调,从而追求最大可懂度的、积极的人类认知行为。”(Venuti,2017:11)只有弄清西方学术思维里把翻译视为阐释行为的这条思想主线,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围绕翻译所展开的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同时这部论著也让我们思考:翻译教学方法评估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学术创新为标准?不同的衡量标准会有不同的评测结果: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方法旨在以信息传递为依归,尽量减少或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会忽略文本中的承载的价值、信念和再现技巧;而以学术创新为标准的翻译教学方法,则会通过不同学科间的视角变换来审视翻译这个本体,从而发现新的学术创新和增长点,进一步将翻译研究推向更深更广的研究领域。笔者以为,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的翻译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同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中发现学术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发现适合市场需要的教学方法,二者互补,当是翻译教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升的正确途径。毕竟“坚持问题导向、回归问题研究、树立问题意识是新时代译学理论发展之路。”(蓝红军,2018:1)

  4.结 语

  这部论文集为我们提供了关照翻译教学本体,兼顾跨学科研究视角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翻译教学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法的图景,为从事翻译教学或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但作为一本论文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瑕,也存在如下问题:比如涉及笔译的研究相对较多,口译的相对较少; 在语种方面,关涉中文翻译的教学研究缺位;在教学手段上,对于多媒体等新技术综合运用的研究也不多等等。正如本论文集所称:本书“总的目的在于描述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有助于翻译教学的创新与提高。”(Venuti,2017:12)

  “对西方翻译教学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吸收、利用其精华, 并理性分析、折衷运用其极端主张, 是国内翻译教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王树槐,2009:43)这就需要我们“既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利用相关研究成果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加强对中国传统翻译教学成果的系统整理、现代诠释,又要立足于民族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翻译教学成果。”(薄振杰,李和庆,2011:82)毕竟这是一部基于英语为母语的翻译教学论著,希望学界同仁能从这部学术论著中参悟到自己专业领域的有益方面,批判性地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观点,进而将成果英译国际化,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积极走出去与西方学界交流探讨,共同展现兼具中西翻译教学学术研究的盛景。

青岛翻译公司免费咨询热线